看,這就是“趕大集”!

作為一名水泥銷售員,我的日常輾轉于各個工地、經銷網點和攪拌站之間,打交道的多是項目經理、采購負責人,談的是噸位、合同和回款。曾以為,銷售不過如此——直到今年,公司提出要把銷售服務做得更細致、更貼近用戶,要求我們“下沉”到鄉鎮大集,去擺攤、去零售、去直面老百姓。
起初,我內心是抗拒的。趕大集?那不是賣蔬菜水果、衣帽鞋襪的地方嗎?我們這種論噸賣的水泥,在集市上會有市場嗎?帶著滿腹疑慮和幾分“被貶”的委屈,我領了一沓宣傳單、一些印著品牌Logo的文化衫,在一個周六清晨,開車從南昌海螺出發,前往五十里外的豐城市榮塘鎮集市。
一到現場,我才真切感受到什么叫“人潮洶涌”。空氣中飄著油炸糕的香味、泥土的氣息,耳邊是此起彼伏的叫賣聲,和兒時逢年過節趕集一樣。我們在一個賣鐵鍬和掃帚的攤位旁邊支起“展臺”——一個印著“海螺水泥”的雨棚,一張折疊桌,擺上宣傳冊和贈品。看著周圍攤主們中氣十足地吆喝,我和同事小張你望我、我看你,誰也開不了口。習慣了商務談判的我們,對這種最原始、最接地氣的銷售方式,陌生到難以啟齒。

整個上午,幾乎無人問津。偶爾有老大爺背著手走過來看一眼,嘟囔一句“哦,水泥啊”,就慢悠悠地走開了。我機械地發著傳單,重復著“您好,請了解一下”,回應我的大多是好奇的目光,或一句“等蓋房再說吧!”挫敗感一點點啃噬著我的耐心,心里又急又悶:照這樣下去,任務肯定是沒著落了。
臨近中午,一位褲腳沾著泥點的大叔騎著三輪車停在我們攤前。他拿起宣傳單看了看,問道:“小伙子,我家院墻塌了一塊,想自己補一補,用你們這個行不行?”
“行!當然行!”我像是抓住救命稻草,趕緊給出了專業解答:“我們這水泥強度高、凝結快……”
大叔聽得直皺眉,打斷說:“你別跟我說這些,我就想知道,砌墻該用哪種?是32.5的還是42.5的?”
我一下子噎住了。平日在工地上說的P.O42.5,人家一聽就懂,可眼前這位大叔顯然不明白。我深吸一口氣,定了定神,換了個說法:“叔,砌墻、抹灰這類活兒,用32.5的就合適。它性能穩定,好上手,強度也夠。您說的42.5那個勁兒大、干得快,一般是打梁、立柱或者鋪路用的,砌墻用它反而容易裂。”
大叔恍然大悟:“哎!你早這么講我不就懂了嘛!給我裝十袋32.5的!”

這第一單,像一記響鐘把我敲醒。原來我們過去的銷售,雖然專業,但少了些溫度。而在這里,得踩進泥土里,用對方聽得懂的語言去溝通。那一刻,所有的尷尬和扭捏瞬間消散,一種奇特的成就感涌了上來。我端起水杯潤了潤嗓子,學著旁邊大爺的調子,豁出去喊了一聲:“來看一看瞧一瞧——海螺水泥,貨真價實!家用修房,現場解答!”
這一嗓子,仿佛打開了一個新世界。攤位前漸漸聚起了人。
一位大嬸問院子里鋪水泥路,沙石怎么配比?我順手拿起瓶蓋比劃:“大嬸,您記個大概:水泥路要使用42.5水泥,按一鏟水泥、兩鏟砂、三鏟石子比例,水一點點加,別和太稀。”她聽得連連點頭。
一個年輕人擔心買到假貨,我掏出手機教他查防偽碼,怎么看包裝印刷和縫線工藝。他當場就決定下單,說就沖我這認真勁兒。
整個下午,我講得口干舌燥,精神卻異常振奮。我不再是機械的推銷員,而更像一位“家庭修建顧問”。我解答的不只是水泥問題,更是怎么用、怎么省心、怎么避坑。我真正體會到“顧問式銷售”的魅力——當你真正解決了客戶的疑慮,成交不過是水到渠成。
收攤時,幾百份傳單全部發完,還接到了好幾筆小訂單。更珍貴的是,我的筆記本上密密麻麻記滿了老百姓最真實、最質樸的問題——這些,是坐在辦公室里永遠聽不到的“一線聲音”。

后來,我又趕了好幾次集。從最初的怯場,到能從容地和鄉親拉家常、講產品,我逐漸明白:老百姓買東西,圖的就是實在。東西好不好、值不值、出了問題找不找得到人——大家真正關心的無非這些。這段難忘的經歷讓我對傾聽和共情有了更加深刻地理解,也讓我明白:面對終端用戶,要少些刻板的推銷話術,多些真誠的溝通;少拋專業術語,多做通俗講解。
真正的專業,不是把簡單的事情復雜化,而是把復雜的東西講得人人都懂。我的工位,不止在會談桌上,更在每一個需要水泥的地方,在每一位普通用戶的心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