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聽說沒?前兩天會上都‘吵’起來了,整棟樓都聽得見!”
“是呀,咋回事?”
近日,進賢海螺的創新工作務虛會上,老師傅、技術能手、大學生齊聚一堂,暢所欲言,各類小點子、小建議不斷涌現。思想碰撞、觀點交鋒,現場發言踴躍,氣氛熱烈。
“設備聯通共享,能把閑置資源盤活。”
“冷卻塔加裝溫控儀,輕松實現自動控制。”
“下料口稍微改小一點,精度控制就上來了。”
……
2024年以來,進賢海螺按照集團全員創新工作部署,大力開展微創新、合理化建議征集評選等活動,激發了廣大員工投身創新、創造、創效的活力,今天一起聽聽他們的故事。
共享經濟:讓水泥廠也趕“新時髦”
“共享經濟已滲透到很多領域,我們也可以趕個時髦。廠里部分設備使用頻率不高、功能相近,何不優化改造,實現共通共享?”機械工程師甘桂立率先提出設想。
公司論證之后迅速行動,成立技改攻關小組,明確項目清單與進度,推動“共享經濟”在廠區落地生根。首個項目是“高壓變頻兩條生產線輪流共享”。“原先1#、2#線的循環風機和主排風機高壓變頻器獨立運行,2#磨相關設備使用頻率低,資產效能未充分釋放,且雙機運行能耗偏高。”粉磨工段長魯祥斌說起共享改造前就眉頭緊鎖。“現在好了,通過‘一拖二’改造,鋪設高壓電纜實現聯絡,使高壓變頻器可以在兩條線之間輪流使用,年節約電費近20萬元呢。”談到共享改造后的成效,魯祥斌嘴角都壓不住。
隨后,動力氣源共享、人員輪值共享等項目陸續推進,“共享”成了進賢海螺新潮流。
自動化:為設備裝上“神經系統”
“數字傳感器、溫控儀、遠控氣動蝶閥……自動化改造就像給設備裝上‘神經系統’,顯著提升了靈敏度、可靠性和安全性,也減輕了勞動強度。”電氣主管吳其芳對自動化項目如數家珍。
“典型例子是汽車衡改造。兩臺貿易汽車衡因使用年久,引坡混凝土位移導致限位失靈,傳感器靈敏度下降,頻繁出現磅差、段差。為了使‘笨家伙’靈動起來,我們技改攻關小組一起查資料、搞測試,通過調整限位并升級為數字傳感器,計量精準度和靈敏度大幅提高。”吳其芳滔滔不絕地說。
而要說起汽車衡改造后的指標變化,銷售主管文利萍心里有個明細賬:“袋裝水泥返車率下降5.8%,發運效率明顯提升。”
“以前刷好幾次卡才感應,現在即刷即開,方便多了!”經常來公司拉水泥的王師傅滿意地說。
微創新:“小改動”蘊含“大效益”
商砼工段老班長胡旭輝曾為石粉精稱下料口過大而煩惱——計量精度不高,石粉摻入量難以控制,機制砂用量增加,推高了混凝土成本。技改小組通過縮口改造,穩定了石粉摻入,預計年節支降本近30萬元。“‘吵’對了,就值了。”胡旭輝感慨道。當初在公司創新工作務虛會上,他堅持提出下料口問題,雖遭部分同事質疑,但技改完成后用數據說服了所有人。
類似的成功并非個例,粉磨工段對熟料卸車下料口進行擴口改造:將3個小下料口擴大至與大口一致,并加裝緩沖板防沖料,既保障安全,又提高卸貨效率,每年可節約電費近5萬元。
“一縮一擴,通過微小的創新,卻實現了降本增效的雙重提升。這兩個案例不僅充分印證了‘小改動’蘊含‘大效益’,更進一步激發了一線員工主動參與創新的熱情。”生技處負責人舒騰最清楚全員創新給生產帶來的成效和變化。
“觀點的碰撞,爭吵是不可避免的。鼓勵員工將思想交流轉化為創新行動,將個人才智與集體力量相結合,激發全員創新、創造、創效的活力,這才是我們的目標。”進賢海螺工會主席趙國斌說。